57 跟大师学语文:读叶圣陶的《怎样写作》
这本书收录了叶圣陶二十余篇教授写作技巧的文章,主要面向中学生和语文教师。话虽如此,书中讲述的技巧是通用的,一般人同样能从中获益。
书中收录文章时间跨度很大,最早的发表于一九一九年,最晚的则是一九六二年。显而易见,这不是一本组织严密的专著,文章内容多有重复。读完全书,可以把书中观点归纳为以下几项:
为什么写:书中讲到两种心理动机。其一,人是社会动物,本能地想把自己的观点、感受告诉别人,而且希望传播得越广越好。身处信息时代,人人热衷于社交网络,吃饭旅游都要拍照分享,正是出于这种心态。其二,人喜欢创造,而写作正是最普遍、最便利的创作方式。此外,我还想添加一种实用的动机,就是记录。文字发明出来就是用于记录事实、辅助记忆。交流、创造、记录,这三点是最主要的写作动机。
写什么:写有必要的,写自己喜欢的。正如作者所说:「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勉强写出来的东西是只能是模仿,复制了别人的感受和文字。写作要诚实,写出自己的话。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担心缺少独创性。人世间的思想情感大同小异,如果非要说前人没说过的话,岂非很快就无话可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当我们诚实表达内心感受,哪怕是雷同的想法,也总会有细微的差异,自然会保留独立性。写作最理想的状态是:思想情感在胸中酝酿积累,自然而然地想要写出来。可惜现实没那么美好,大家想必都在学校里受过折磨,被强迫写些无聊的学生作文。作者指出学校里定期命题作文是不得已的办法,是一种写作练习。教师应该观察、了解学生,拟定合适的题目,让学生可以有感而发。
动笔之前的准备:作者指出:「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不该在拿起笔来的时候才问该怎么样,应该在拿起笔来之前多做准备工夫。」一是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原材料,善于观察才有东西可写。二是锻炼逻辑思考能力,想得明白才能写得明白。思维严谨的人,写起文章来自然也是有条有理。三是养成好的语言习惯,说话措辞恰当,合乎语法。平时多积累,这些准备工夫都做到家了,写好文章是水到渠成的事。
写作技巧:书中写了很多具体的技巧,像是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写叙事文等等。概括起来,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词汇和文章组织。写作最基础的技巧就是如何选择适合的词,把自己心中所想准确地表达出来,不能心里想着「东」,写出来却成了「西」。再进一步,好文章不仅准确,而且鲜明、生动,对于每个字都做出近乎唯一的、最恰当的选择。有了词,还要串联成句,编排成段落,让一篇文章的各部分都紧密围绕着同一个中心。要组织好文章,得致力于剪裁和排序。去掉不一致的,补充不容少的;把材料用合理顺序排列,琢磨哪个作开头,哪个作结尾,观察哪里重复了,哪里有欠缺,最后使文章混然一体。
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方法无非是多读多写。作者提出了一个很实用的办法,就是多写短文。就像美术学生练速写那样,经常写些短小文字,比如写景色,写人物,写一点感想。训练的目标在乎像,「你眼前有什么,心中有什么,把它写下来,没有走样;拿给人家看,能使人家明白你眼前的、心中的是什么:这就行了。」「到了纯熟的时候,跟画画一样,你能放弃那些琐碎的线条,你能用简要的几笔画出生动的形象来,你能通体没有一笔败笔。」这速写的工夫是作者的基本功,「画画不像,写作写不出所要写的,那就根本不成,别再提艺术啊文学啊那些好听的字眼。」「谁自问是个忠实的美术学生或者文学青年的话,先在基础上下一番刻苦的工夫吧。」
修改:思想依傍语言,修改文章就是修改思想,检查文字有没有充分表达想表达的意思。写完一篇东西,大声念几遍,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文章语言流畅,念起来就通顺;语言上有疙瘩,念下去就不顺当。作者提倡白话文,认为最好的文字就跟讲话一样,上口,入耳。但是我觉得,书面语和口头语毕竟有差距,如果一味追求朗朗上口,把文章都写成了演讲稿,恐怕也有不妥。这本书里的文章,有时候就偏口语化,读起来有点啰唆,不够简洁。
我很赞同作者一个观点,写作要诚实,挑自己能写的写。我平时写作,经常写些生活小事,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之类的。我也曾困扰过,自己写的东西是不是太琐碎,没什么价值;可是我的生活就是这样啊。效仿别人的腔调,写一些自己没有的体验,讲些漂亮话,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的东西,哪怕再平凡、再琐碎,终归是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者强调平时积累,重视生活经验,这一点同样深得我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者自己教人写作,却清楚明白地说:光看这些教写作的书未必就能把文章写好。「写作的时候,如果要临时翻查这些书,一一按照书里说的做去,那就像是一手拿着烹饪讲义一手做菜一样,未免是个笑话了。」这些写作指导可以帮我们指点方向,少走弯路,真正想写好还是要靠自己勤学苦练。
总的来说,尽管这本书内容偏浅显,仍不失为一本优秀的写作指导书。哪怕是专业的文字工作者,也可以从中借鉴些写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