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作家劝退指南:读朱宥勋的《作家生存攻略》
「作家」看上去很高大上,说到底也只是一种工作。到底要如何入作家这一行呢?当作家又能赚多少钱呢?普通人对此恐怕毫无概念。《作家生存攻略》根据作者朱宥勋在台湾文坛摸爬滚打的经验,从职场角度分析作家身份,为想投身写作的人提供了实用信息,是一本很有料的书。这本书是以台湾文坛为背景,其它地区的情况未必完全一致,但依然可以作为参考。
不谈理想,不谈艺术,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谈「钱」。所谓入行,就是第一次用写作赚到钱;所谓专职,就是能用写作赚到足够的钱养活自己。作家也是人,也要吃饭,没有几个人能伟大到为艺术献身,谁会想要在贫困潦倒、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创作呢?一旦认清了这一点,就会发现作家这一行一点都不浪漫,糟心事比起其他行业只多不少。
书中指出,自由创作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作家的文字是一种产品,想要卖出去就得符合顾客的需求。比方说,报纸的篇幅有限,一篇稿件只能占豆腐大的版面,所以只收几百字的极短篇;杂志每期都有专门的企划,对文章的题材、要旨都有严苛的要求;书中对网络媒体谈的较少,网络媒体更新快、要蹭热点也是尽所周知的常识了。在这种大环境下,编辑需要的不是什么大艺术家,而是标签明确、产出稳定的「好用的」作家:需要一篇情感题材的稿子就找作家甲,需要一篇体育的稿子就找作家乙,按时按量交货。
一般人会以出书作为写作的终极梦想,但是这本书讲得清清楚楚,出书只是作家的工作而已。作家只是出版界的成员之一,出版社、印刷厂、书店都是要赚钱的,一本市场前景不明的书被拒绝是天经地义。如果是被邀稿还好,投稿石沉大海是常事。就算被出版社接受了,接下来费心费力的事还多得很,要和编辑交流接洽,要仔细研究合约;等到书出版了,作家还要搞行销活动,跑书店办座谈会。
假设一个人在作家这一行苦苦耕耘,最后能获得多少酬劳呢?
按照书中给出的资料(以下金钱单位皆为新台币,人民币1元约等于新台币4元),报刊杂志的酬劳大概是每字一元,特殊情况下可以到每字一元半或两元。假设每月发表五篇两千字的稿件,那么月收入在一万元到两万元之间。
出书的酬劳计算起来就相对复杂一点。一本三百页的书,定价大概三百元,文学书首印两千册已经是中上水平,而版税大约是10%,300*2000*10%=60000元。实际上卖书要打折扣,版税也只能预付一部分,要等书卖掉了才能拿到尾款,甚至可能拖上几年收不到钱。就用六万元这个最乐观的数字来算,一年出两本书,总共赚十二万元,换算成月收入是一万元。
一位作家能每月在五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一年还能出两本书,应该称得上很有成绩了吧?可是算一算,即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月收入不过二三万元。而台湾法定的最低工资是23800元,这不就是在最低收入线上徘徊嘛。
所以除非大受欢迎,光靠写作是吃不饱饭的。事实上,作者指出,他每年六七成的收入都来自于演讲、座谈、评审这些文学活动。书中写到「在台湾作家不是靠笔吃饭的,是靠嘴」,而且专开一章,用大量篇幅讲作家要如何提高讲话能力,如何掌握人际交流的技巧。
看到这里,我真是为作家感到心累。这一行并不比其它行业更高尚,付出的辛苦一点都不少,收入低又不稳定,何必自找麻烦呢?更何况,想当作家的人初衷都是热爱文学,走上职业这条路后反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创作,还要花费大量精力在与写作无关的事情上。即便削足适履迎合市场写作、委屈求全地在「文坛」有了一席之地,这真的是文艺青年们所追求的吗?读完全书,我彻彻底底地打消了成为职业作家的幻想,认清职业作家人数稀少是有客观原因的,感觉这本书倒不如改名为《作家劝退指南》。不管是帮助有志于此的人做好职业规划,还是避免不适合的人入错行,这本书都算为社会做功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