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荒诞成长故事:读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在所有享有盛名的文学大师中,狄更斯大概是我最不懂得欣赏的一位。他的小说文字幽默,情节生动曲折,结尾总是合家欢大团圆,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受大众欢迎。在没有影视的年代,他的小说连载就是当年的大众娱乐。但是他的局限性也非常突出。他笔下的人物是卡通漫画式的,全都戴着夸张的脸谱,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就指出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都是扁平的。还有连载小说的通病:为了吸引读者买下一期,他会在每期结尾故弄玄虚,搞些狗血的悬念;长年连载总有才思枯竭的时候,他会写些无意义的旁支情节来灌水,把小说弄得拖沓冗长。他的小说里充满了小资产阶级的多愁善感,如奥威尔在《查尔斯·狄更斯》这篇文章里所说:「即使以他那个时代的标准去衡量,狄更斯也是一个格外矫揉造作的作家。」一言以蔽之,狄更斯是一个通俗小说作家。狄更斯是英美国家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其影响力毋庸置疑。可说他是最伟大的英国小说家,就好比说金庸是最伟大的中国小说家,总让我觉得不太对劲。
我刚读完了《远大前程》,这是狄更斯的晚期著作,被公认为是他最成熟、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我在读之前是满怀期待的,希望能推翻过去对狄更斯的不良印象,结果再一次失望了,这本小说还是犯了狄更斯一贯的老毛病。
首要的毛病就是结构散乱。《远大前程》的主要情节很简单,讲的是一位名叫皮普的贫穷少年因缘巧合获得从天而降的财富、之后又失去财富的故事,整体框架颇似寓言。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狄更斯写成了分成三部、超过四十万字的长篇。这本书情节枝蔓丛生,主人公皮普多数时候都是个旁观者,大量笔墨都花在配角身上了。读完全书,我发现很多旁支情节都没有逻辑上的必要性,完全可以删去。
比如说书中的奥立克这个角色,在第一部里他纯粹是个讨人厌的角色,第三部里突然要加害皮普,并且承认自己是第一部里袭击皮普姐姐的真凶。但是为什么要在故事中硬加入一个反派、上演暴力戏码呢?在这两处暴力情节里,袭击皮普姐姐造成的结果是姐姐这个角色的退场,她此后卧床不起、丧失言语能力,最终去世。考虑到自从第二部皮普去伦敦以后,他家乡这些角色露脸的机会自然而然大大减少,没必要用这种方式除掉一个角色。而且之前明明花了许多笔墨去描写皮普姐姐,这样突然的退场不是白白浪费掉一个角色吗?唯一合理的解释是,狄更斯要制造悬疑烟雾,让读者好奇谁是凶手。至于第三部里皮普遇袭,这段情节完全是个噱头,身处险境的皮普转眼间就被朋友救出来了。说白了这些情节就是给小说添加刺激,是通俗小说中俗套手法。
再比如说第三部里,小说快要收尾时突然揭示逃犯马格韦契是郝维仙的养女埃斯苔娜的亲生父亲,律师贾格斯家的女佣人莫莉则是埃斯苔娜的母亲,马格韦契和莫莉之间有一段悲惨刺激的陈年往事。考虑到马格韦契最终并没有与埃斯苔娜相认,而莫莉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配角,并且此后再没有出场过,这段情节到底有什么意义?读到这段情节时我简直觉得是在看狗血肥皂剧,狄更斯像是要把所有配角都找个借口联系起来。
比这些狗血情节更没有意义的是在第二部里,皮普和朋友赫伯特去看《哈姆雷特》的演出。这一章凭空冒出来,与前后章节都没有任何关系,既没有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也没有抒发什么高论,纯粹是充字数的。
这些四处冒出来的旁支情节把整本书搞得乱七八糟,严重干涉了主线情节发展。主人公由贫到富、又由富到贫的过程本应是故事重点,却都是点到即止。第二部里皮普得到从天而降的财富后去了伦敦,读者没有看到皮普突然得到财富后有怎样的心理、行为上的变化,反而一直在写皮普身边奇奇怪怪的人,只是偶尔提一下皮普一直挥霍钱财欠了很多债,我甚至没搞明白皮普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了。第三部里皮普得知真相后,故事又一下子变得非常肥皂剧,充满夸张的戏剧冲突,重点变成了怎么帮马格韦契逃出英国。总之这本书繁杂混乱,主旨不明,几乎每一处情节发展都是靠巧合,是奇怪的大杂烩。
第二个毛病就是人物单薄。《远大前程》里人物众多,没有一个人物真实可信,每个人物都简单到可以用一段话概括。这些人物要么是搞笑式的,比如皮普凶悍的姐姐、惧内的傻大个姐夫、愚蠢的彭波契克舅舅;要么是工具式的,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制造意外巧合来方便作者讲故事,比如马格韦契和奥立克;要么是纯粹的怪人,比如郝维仙、埃斯苔娜、贾格斯和温米克。至于主人公皮普,他是最糟糕的一种,由始至终面目模糊。
扁平人物最适合喜剧,几个搞笑角色算是最讨人喜欢的。姐夫乔明明不识字却假装读书那段是全书唯一逗乐我的地方。工具式的角色最不真实,整个故事的始作俑者马格韦契没有任何真实性可言。当初皮普帮助马格韦契,给他吃的和锉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皮普被吓唬住了。我看不出来马格韦契这样一个罪行累累的囚犯为什么会对皮普如此感激,以至于把他的钱财都送给了皮普,后来还冒着死亡的危险回国看皮普。只能说是作者出于情节需要,强行安排角色做出不合理的事。
这本书里占篇幅最多的是纯粹的怪人。郝维仙年轻时遇到了情场骗子,遭到抛弃后备受打击。她活像是个女幽灵,住在鬼屋一样的大宅里,大白天里也门窗紧闭乌漆墨黑。她仇恨男人,把养女埃斯苔娜培养成没有感情的机器人,让埃斯苔娜用美貌去吸引男人然后再折磨他们。贾格斯是一个精力旺盛、头脑发达、特立独行的律师,在书中反复出现,似乎要在小说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却半途而废。全书中最古怪的人物要数温米克,他简直像是从卡夫卡的小说中穿越过来的。温米克是贾格斯的律师事务所中的一个办事员,冷酷无情像一台机器。狄更斯描述温米克身材矮小、脸孔像方方正正的木头、嘴巴像邮筒。这样一个几乎没有透露出任何人类情感的角色在小说中期与皮普建立了奇怪的友谊,皮普数次造访温米克。温米克的家像一座迷你的城堡,有大炮、护城河和吊桥,还有古怪的机械门。温米克的父亲是个聋子,喜欢看别人对着他点头。温米克和一位司琪芬小姐谈恋爱,这位小姐也是个木头人。这些夸张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但他们不是真实的人物,而是漫画里的怪人。
至于主人公皮普,他的形象模糊可以说是第一人称叙事的副作用。他是全书的叙述者,总是在观察别人,没有多少时间研究自己。皮普可以说是扁平人物的代表了,经历了这么多事却没有什么人格上的发展。
这本书的第三个毛病就是情感肤浅。狄更斯经历过不快乐的童年,对小孩子遭受的欺辱感同身受,最擅长写敏感少年的内心苦痛。但是他写出来的苦难都是表层的,似乎少年最大的不幸就是被坏人欺负,连《哈利·波特》都要比这深刻些。《远大前程》写到了上下层人物,却没有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洞察力。皮普身边的那些小人确实愚蠢又势利眼,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小说里着重描写了皮普对埃斯苔娜的爱,这段所谓的爱情令人格外难以忍受。埃斯苔娜是郝维仙培养出来的小怪胎,内心一片荒芜,从来没有对皮普表示过任何善意,皮普却爱她爱的死去活来。我不明白皮普为什么爱埃斯苔娜,唯一的理由大概就是埃斯苔娜长得漂亮又有上流气质。我一直以为这段爱情是讽刺性的,小说结尾处却用浪漫笔法描绘两人的相处,全书最后一句话写到「一片广阔的静寂沉浸在月色之中,似乎向我表明,我和她将永远在一起,不再分离」。想到埃斯苔娜之前的所作所为,还有皮普曾嫌弃善良的姑娘毕蒂不够漂亮,这段肉麻的描写真是令人难以直视。
《远大前程》出版于1861年,距今已经超过一个半世纪了,我曾想过这么老的书写得粗糙些或许可以被原谅。可是转念想到1830年的《红与黑》,1857年的《包法利夫人》,1865年的《战争与和平》,1866年的《罪与罚》,《远大前程》实在无法与同时代的杰作相提并论。恕我冒昧地提出一个小意见:我以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小说得益于大英帝国的影响力,被过分地高估了;与此相对地,由于近代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低,《红楼梦》《水浒传》等伟大小说则被外国读者不公允地忽视了。读书是私人的事,不管别人怎么说,身为读者总要有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