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思想实验报告:读格雷格·伊根的《祈祷之海》

格雷格·伊根是澳大利亚著名科幻作家,他在2019年出了一本自选短篇集,囊括了三十年间的代表作品。由于篇幅太长,这套书在国内分成三册出版,《祈祷之海》是第一册,包括八个短篇。这本书是标准的硬科幻,题材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医疗、人工智能等等。

在硬科幻和软科幻之间,尽管前者看上去更「高级」,可我比较偏好软科幻。在我看来,科幻小说始终是小说,要有生动的人物、有趣的故事才好看。软科幻写作限制小,容易施展文学技巧。而硬科幻着重科学技术,一不小心就写成了说明文,难以保持科学与文学之间的平衡。格雷格·伊根毕业于数学系,做过工程师,这本书中科幻点子技术含量非常高,宛如精巧的思想实验;文学性则欠佳,硬科幻那些老毛病一样不少,有几篇简直难以算作小说。

《闪光》这篇小说是独特的数学科幻,其中有两个核心假设:一是数学与物理的联系,引用书中的说法:「只有当某个数学定理能被某个物理系统证明为真,这个数学定理才为真。所谓证明,就是这个物理系统的某些反应取决于这个数学定理是『真』还是『假』」;二是数学在诞生之初就存在缺陷,对特定的天文数字进行复杂运算后能得出矛盾结果,数学上的矛盾也将给物理系统带来影响,改变物理世界的运行规律。这两个说法乍听起来很荒谬,可是换成《黑客帝国》那样的虚拟世界或者是电子游戏就说得通了。电子游戏中的物理规律来自于程序演算,编程语言可能存在漏洞,一旦触发底层编程语言的漏洞就会导致游戏运行错误。

《学习成为我》和《亲密》有共同的世界观,故事中存在一种所谓的「宝石」,是用来模拟人类大脑、取代大脑的芯片,宝石可以备份、转移到不同身体中,从而实现永生。《学习成为我》探讨心与物的关系,宝石模拟的自我,是不是真正的自我呢?《亲密》探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一对情侣通过多次转换身体的实验,追求双方完全互相了解,当两人之间不存在人格界限后,这种极致的亲密反而破坏了爱情。

《植入的公理》和《祈祷之海》探讨相似的课题:我们的信念是否仅仅是生物化学信号的后果?《植入的公理》中的主人公原本反对杀人,可是在植入纳米机器调整神经系统后,改变了道德准则,毫无罪恶感地杀死了仇人。《祈祷之海》中的主人公在深海濒死体验中获得了宗教感悟,成为忠实的信徒,后来发现这宗教感悟不过是微生物排泄物中某种胺对大脑的影响。顺便一提,这套书第二册中《快乐的理由》也是类似的主题,主人公在治疗脑肿瘤的过程中意外获得了人工调整情绪的能力,他可以为自己设定喜好甚至性取向,这种可以任意设定的人工快乐让他无以适从。

余下几篇比较短的故事就不一一细说了。格雷格·伊根的点子确实很高明,但是存在两个重要问题:

一是所有科幻作家都逃不出的厄运,就是点子容易过时。这本书中收集的短篇都发表于九十年代,距今已有二三十年,一些点子放在当年或许很新颖,可是不断地被后续媒体借鉴和演绎,现如今看来就平平无奇了。书中所有关于心与物、人工智能的话题,几乎都被《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等赛博朋克作品说烂了。比如说「宝石」这个大脑芯片的设定与《铳梦》中沙雷姆人将大脑替换成晶片一模一样,《魔法少女小圆》里也有类似的灵魂之石的设定。《水晶之夜》这篇讲虚拟世界中人工智能的进化,跟《瑞克与莫蒂》某一集非常像。格雷格·伊根的原创能力很了不起,可依然难以抵挡后浪推前浪。

二是书中极端的唯物主义思想。书中所有故事都在指向一个结论:一切事物归根结底都是物理的。无论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爱情、情绪,说穿了都是生物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旦接受这种世界观,不仅人生无意义,连人类的存在也没有特别的价值。我很难反驳这一理论,甚至比较认同作者的想法,但是读起来依然不舒服。如果一本书不断提醒你人终有一死,地球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你读起来会开心吗?这种消极感受也让我暂时不想读后面两册书了,得缓一缓情绪才行。

这本科幻短篇集硬到硌牙,人物、故事都是用来阐述科学假说的工具,我宁愿称其为思想实验报告。我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有被惊艳到,可是读完全书有些审美疲劳。这本书基本上没给我带来什么阅读小说的乐趣,亮点全在于科幻点子。如果你对书中的科技课题不感兴趣,这本书读起来肯定索然无味;如果你是科技发烧友,喜欢开脑洞,这本书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