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上世纪的消遣读物:读倪匡的《天书》

小时候娱乐方式少,家里电视只能看两个台,周边连个公园都没有,读书就是我最大的娱乐。那些「健康的」少儿读物,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和《海底两万里》,虽说好看但始终不够刺激。偶尔在书摊淘到一两本卫斯理系列小说,才算好好过把书瘾。从小到大我陆陆续续看了将近三十本卫斯理小说,对其始终抱有一份怀旧的感情。当我在网上看到对卫斯理小说的批评时,也会帮着辩解几句。

现在的年轻读者,尤其是奔着科幻名头慕名而来的科幻读者,对卫斯理系列的评价都不怎么样,甚至会大呼上当。看惯好莱坞科幻大片的人会觉得卫斯理系列太寡淡,老练的科幻读者则会发现卫斯理系列里满是些故弄玄虚的怪力乱神,最后不约而同地发出不屑一顾的感叹:这玩意也算科幻?

老实讲,卫斯理系列的科幻味道实在有限。作者倪匡本人就没受过什么像样的科学教育,是个能写出南极有北极熊的人。除了缺少知识,他更欠缺科学精神。卫斯理系列里的所谓科学幻想,很多都是重新包装的封建迷信,他动不动就把前生今世、生辰八字什么的都说成是超出当前认知的科学现象。卫斯理系列名为科幻,其实是悬疑、恐怖、冒险的大杂烩,格调与报道UFO和外星人的廉价报刊无异。解释不通的地方就都归结到外星人身上,这也是卫斯理系列常被人诟病的一点。

所以在读卫斯理时,不要在科幻上太有期待,单纯看个故事就好。甭管合不合理,这系列内容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至少算得上想象力丰富。有些故事的点子确实不错,比如《头发》《眼睛》《寻梦》等等。还有些故事,比如《茫点》、《沉船》和《木炭》,谜底揭穿后发现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有些荒谬,可是读起来却很精彩,这就是倪匡的本事了。

不得不说,倪匡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能把一个点子扩展成跌宕起伏的故事。当然他的小说都很模式化,看多了就摸熟他的套路了。人的创造力是有限的,像倪匡这样高产的作家无法避免自我重复,《天书》就是一本流水线作业生产出来的典型的卫斯理小说。

卫斯理小说最重要的就是先声夺人,开头一定要快速设下悬念。《天书》以一枚红宝石戒指为开端,迅速布下几个疑点:这颗璀璨夺目的红宝石,受到珠宝公司严格的保护,怎么会一夜之间变成了花岗石?红宝石的主人姬娜在失踪前寄出一本没人能看懂的「天书」,天书上到底写了些什么?如果能吸引到读者的注意力,这个开头就算成功了。

接下来卫斯理和白素这对夫妻档开始展开调查。调查的过程很像是侦探小说,总之就是发现线索>>根据线索去新地点、遇到新的线索人物>>得到新线索,反复重复这个流程,每次都会把悬念向前推进一点点。倪匡的聪明之处在于快速切换场景,保持故事的快节奏。这本书只有短短十万字,主人公却跑遍了天南海北,先去荷兰阿姆斯特丹,再到法国巴黎,然后飞往巴西里约热内卢,最后到了圭亚那的小村落。有些段落写的很夸张,完全成了冒险小说,比如卫斯理拖着一具尸体在森林里走了十天。

等到读者开始不耐烦,这本书也快结束了,最后三下五除二地揭穿了真相。老实讲结局一般般,有用外星人来糊弄的嫌疑,好歹算是把故事说圆了。

《天书》在我读过的卫斯理小说中不上不下,恰好代表了这个系列的平均水平,也就是中档通俗读物,不读没什么可惜,读了也不算浪费时间。通俗小说都是速朽的,除去怀旧滤镜,很难说卫斯理系列比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高明到哪里去,当成消遣偶尔读读倒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