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天下第一畅销天后的狗血肥皂剧:读丹尼尔·斯蒂尔的《避风港》

全世界最畅销的当代作家是谁?估计很多人都会猜斯蒂芬·金或者J·K·罗琳。按照维基百科,这一殊荣属于丹尼尔·斯蒂尔,她迄今写了190本书,总销量超过八亿册。是的,你没看错,八亿册,几乎相当于斯蒂芬·金和J·K·罗琳两个人加起来的总销量。而且尽管已经七十四岁高龄,她依然每年出版六七本书,高产到吓人,以至于她要在官网发文澄清自己并没有影子写手在背后捉刀。

我对她久仰大名,却一直没读过她的书,因为她的创作以言情小说为主。我总有难以摆脱的偏见,以为言情小说都是写给女性读者看的,并且文学水准普遍不太高。这次我终于起了好奇,找了本她的书来读,暗暗希望能打破我的旧认知。

她的书实在太多,我搞不清应该从哪本读起。最后我参考了书评网站Goodreads,在这个网站上她最受欢迎的书就是这本《避风港》(原名Safe Harbour,目前还没有中文版,以下提到的人名和引用都是我自己随手翻译的)。《避风港》在Goodreads上有超过两万个评价,评分超过四分,算是广受读者欢迎了。这本书出版于2003年,处于丹尼尔·斯蒂尔写作生涯的中后期,属于她成熟阶段的书,在风格和技巧方面也应该有一定代表性。

既然是畅销作家的代表作,我自然抱有相当的期待。对于通俗小说不强求文学水平,起码在娱乐性上会有一定的保障吧?结果让我极其傻眼,这本书几乎从头烂到尾,完全是业余素人的水平,换个作者名字恐怕都无法出版。

我刚读了个开头,就觉得作者的文笔不太对劲。我的英文水平一般,英文书一般都是在Kindle上买电子版,以便于查词典。可是这本书的用词和句式都特别简单,读起来毫无难度。我不反对朴实的写法,但是这本书真的没有任何修辞可言,全是干巴巴的日常大白话,令我不由得怀疑丹尼尔·斯蒂尔对自己书迷的定位。我看了几篇欧美读者的评论,也都在吐嘈这本书的英语是小学四年级水平。总之如果你对文字质量要求比较高,读这本书会索然无味。

当然通俗小说最重要的还是人物和故事,接下来我就简单归纳一下这本书写了什么吧。

女主人公叫奥菲丽娅,是个单亲妈妈,和十一岁的女儿皮普一同生活。奥菲丽娅的丈夫和儿子都在一场飞机事故中去世,她沉浸于悲痛中,如同行尸走肉,连自己的女儿都照顾不好,甚至反过来被女儿照顾。皮普某天散步时偶然遇到了在海边写生的男主人公马特。马特的前妻与他最好的朋友出轨,离婚后她还把两个孩子都带到新西兰,并阻挠马特和孩子们的联系,让孩子们误以为自己被父亲抛弃了。非常俗套地,奥菲丽娅一开始误会了马特,以为他接触皮普是有不良企图,可是几页过后两人就成了今生知己。

顺便一提,既然是言情小说,角色们自然不能免俗,一个比一个漂亮。奥菲丽娅美艳惊人,还是法裔,自带异国浪漫情调;皮普是个古典油画里走出来的小天使,漂亮又懂事,还带着条狗,小孩和狗一起贩卖可爱,不怕读者不买帐;马特英俊潇洒,有男子气概,又有浪漫气质,而且特别有钱。书中马特可怜兮兮地自白,说自己没有老婆,没有孩子,没有工作,只有一大笔钱;这明明是钻石单身汉的模板,言情小说里中年女性的意淫对象,却说的好像多悲惨一样。

前面这两段话可以概括大半本书的内容了。《避风港》是我读过的最空洞的小说,前半本书都在注水,几页就能写明白的事硬生生写成了一两百页。每章的内容就是奥菲丽娅很伤心,很疲惫,去互助小组倾诉苦恼,晚饭不知道做什么,自己不想吃可是要给皮普做饭。我不明白丹尼尔·斯蒂尔为什么对吃饭有这样大的热情,每章都要写到批萨和三明治,就怕读者忘了奥菲丽娅伤心到没有食欲。

小说写作有条众所周知的原则:「用演的,不要用说的!(Show,don’t tell)」丹尼尔·斯蒂尔的写法完全是反面教材,所有内容都是用说的,而且冗长重复,翻来覆去写些车轱辘话,好像生怕读者看不明白自己想说什么,或者是忘了前一段刚刚提到的事。对于没有患健忘症的读者,读这本书真是场折磨。

全书三分之二过后,也许是丹尼尔·斯蒂尔意识到自己的小说太无聊了,开始疯狂撒狗血。奥菲丽娅突然翻出一封旧信,发现自己老公生前和她最好的闺蜜搞外遇,闺蜜还生下了两人的孩子;马特的邪恶前妻想要跟他重修旧好;奥菲丽娅做义工时被瘾君子枪击,进了急诊室。最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闺蜜得癌症死了;坏前妻灰溜溜地走了;马特和他的孩子们合好;奥菲丽娅大难不死,和马特结婚,还领养了闺蜜的孩子。整本书就在皆大欢喜的气氛中结束了。

《避风港》前半本冗长乏味,后半本狗血烂俗,合起来五毒俱全,是我近十年来读过的最糟糕的小说。我不禁纳闷,到底是哪些人这样爱看丹尼尔·斯蒂尔的小说,居然让她成了天下第一的畅销天后。读完这本书,好处是增强了我的写作自信心,意识到畅销作家也不过如此;坏处是加强了我对言情小说的偏见,越发提不起兴趣了。

我查了查丹尼尔·斯蒂尔的生平,写《避风港》时她已经离过五次婚,有过一个得躁郁症的儿子,他年纪轻轻就服药过量而死。按说离婚、丧子都是她的切肤之痛,应该深有感触,可是书中的感情描写却非常空洞。以她的收入和名气,早就不需要为了钱而写作了,在她的书中我却看不到一丁点对理想的追求。以上种种,可以看出她就是喜欢写这样的书。呜呼,有人爱写,有人爱看,各取所需,岂不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