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既不够娱乐,也不够严肃:读格雷厄姆·格林的《人性的因素》

据格林所说,他写《人性的因素》是为了创作一本摆脱暴力俗套的间谍小说,呈现英国秘密情报工作的真实样貌。他笔下的情报人员跟007毫无关系,像普通人一样为了一份薪水朝九晚五。如果这本书早一点写出来,我或许会更尊敬这种尝试。可是《人性的因素》出版于一九七八年,那时007的作者伊恩·弗莱明已经去世十多年了,约翰·勒卡雷的名作、写实派间谍小说的代表《柏林谍影》也出版十多年了,这时再来标榜真实未免有点故作姿态。事实上,这本书读起来非常像是约翰·勒卡雷的小说。格林和勒卡雷都曾在英国秘密情报局「军情六处」工作过,文风也比较相近,写出风格相似的小说倒也不出奇。

格林把自己的小说分成娱乐与严肃两类,后来渐渐不作区分,《人性的因素》就是两者混合。按照我的经验,这种主题太严肃的类型小说往往有点不伦不类,既不够娱乐,也不够严肃。就拿这本书来说吧,如果你期待读到紧张刺激的间谍故事,一定会大失所望。这本书采用了间谍小说中常见的「卧底」题材,故事一开始英国情报局发现情报泄漏,意识到内部有潜藏的双面间谍,之后展开了调查。格林并没有把双面间谍的身份作为悬念,很早便点明了主人公卡瑟尔就是双面间谍,前半本书都在描写卡瑟尔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态。卡瑟尔的同事戴维斯为人冒失,成了卡瑟尔的替罪羊,被情报局毒害。卡瑟尔本打算以此为契机结束间谍工作,这时却意外地收获了重要情报,将情报传递给苏联后他的身份曝光,随即逃到莫斯科,故事就这样结束了。除了结尾卡瑟尔逃亡时的一些小波折,整本书没有什么悬疑可言,情节发展一望即知。尽管我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读起来还是难免有些不耐烦。尤其是前半本过于冗长,让我一度想要弃书。

我能理解作者的写作追求,他就是要让故事平淡化、去浪漫化。可是这样一来小说的情节转折太过草率,反倒伤害了故事的合理性。比方说双面间谍的嫌疑人有很多,不单卡瑟尔和戴维斯,他们的上司、办公室里的秘书们都有嫌疑,总该仔细调查一下吧。虽说戴维斯的行为举止太不稳重、动不动作出把文件带出办公室这种不合规定的事,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格林懒得写戏剧化的推理情节,让调查人员莫名其妙地认准了戴维斯就是间谍,一点都没怀疑卡瑟尔,英国情报局的智力水准未免太低下了。还有卡瑟尔身份曝光的过程,一般来讲总要有些逻辑推演,可是小说中让一个南非官员简单地依靠直觉就怀疑卡瑟尔有鬼;英国情报局信了这个「直觉」,就派人直接去询问卡瑟尔,一点都不担心会打草惊蛇;卡瑟尔卧底多年,居然被人随便试探一下就露馅了。我不指望小说一定要跌宕起伏,可是情节这样随意让我实在难以入戏。

最让我纳闷的就是卡瑟尔为什么叛变。小说中反复提到,卡瑟尔不相信共产主义。苏共的情报人员当初在南非营救过他的黑人妻子,他为苏联做事只是为了还人情债。这为了这一个缘故,就能令一个人背叛祖国、死心塌地当双面间谍吗?为了加强说服力,小说中写到卡瑟尔从小就借一还十,别人送他面包,他送别人名贵钢笔。书中还编出一段美国人要往南非扔原子弹的荒唐情节,让卡瑟尔的动机更有正义感一些,当苏联间谍是为了帮助黑人。不管作者怎么圆场,始终改变不了我的印象:卡瑟尔看上去小心翼翼,实际上稀里糊涂。

还有一点让我很不舒服,就是书中的角色太扁平了,描写太重复了。书中反复写到卡瑟尔私下里喝珍宝威士忌,戴维斯喜欢喝波尔图,还有配角喜欢肉排腰子馅饼和熏鳟鱼。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无论饮食多么单一,总不至于每次都吃喝同样的东西吧。这种将癖好作为人物标签的写法,简直让我想到了某些粗制滥造的轻小说。

书里的阴暗基调也有些刻意。这本书里几乎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糟糕透了,要么麻木不仁,要么郁闷消沉。卡瑟尔就算不当间谍,他和母亲之间的冷漠关系也够折磨人了。另一个配角丹特里与自己的女儿和前妻都形同陌路,孤独到心碎。我相信现实中的情报人员不像邦德那么潇洒,但也不至于都是抑郁症患者吧?

精彩的段落也是有的。整本书的核心是对卡瑟尔心理状态的刻画。小说开始时卡瑟尔极力维护一种虚假的秩序感,按时出门按时回家,每天的生活一成不变。卡瑟尔执着于控制日常细节,这种行为凸显他没有安全感。当情报局的调查打破虚假平静后,卡瑟尔的生活渐渐失序,他的孤独感越来越严重。很打动我的一段描写是,他连对妻子的爱都不敢表达得太强烈。后面卡瑟尔送走妻子,独自在家里等待厄运降临,还有结尾时在莫斯科形同软禁,这些段落都不乏感染力。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心理描写还撑不起这么长一本书。如果缩减成中篇小说,主题会更加鲜明。

这本《人性的因素》的内容手法不够严谨,应该算作格林的娱乐小说;可是娱乐性又不强,定位很尴尬。要读格林有很多更好的选择,比如《权利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