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谈美剧
好莱坞电影已经占领全球好久了,而美剧在世界范围广泛流行恐怕只是最近十来年的事,起码在中国是这样的。没有人会不偏好自己熟悉的文化,尤其是影视这种通俗文化,喜欢国产是很自然的事。美国电影那么成功,主要还是靠技术的领先,硬生生把各国本地电影打垮了。那些电子特效横飞、投资动辄过亿的巨型商业片,只有美国能拍的出来。但是长久以来,美国电视剧并没有这样突出的优势。电视剧成本低,工期短,与精益求精的电影走的是不同的路线。受文化限制,同时又没有技术上的特殊优势,外国电视剧难以在本土成为主流。在我上高中之前,我对外国电视剧了解甚少,顶多知道一些日韩爱情剧,美剧就更别提了。一方面是电视台不引进,另一方面也是我个人对此没什么兴趣。同样是拍些家长里短、爱恨纠葛,干嘛要看外国人拍的呢。
2006年的时候,一部美剧改变了我的想法,那就是《越狱》。当时《越狱》第一季刚播完,所以时间记得非常清楚。这部美剧的剧情对很多人来说已经耳熟能详了,主角是兄弟两人,哥哥遭人陷害锒铛入狱,弟弟以身涉险故意被抓进同一所监狱,然后双双越狱。打从一开始,《越狱》就设下非常大的悬念。哥哥被判死刑,每一集都是向死亡倒数,让观众纠结兄弟二人到底能不能及时越狱。监狱里乌烟瘴气,聚集了各色妖魔鬼怪,弟弟要在各势力夹缝中寻求生路。各自心怀鬼胎的囚犯想要一同越狱,中间更是有无数的戏剧冲突,每集都高潮迭起。哥哥遭陷害的原因是典型的阴谋论,跨国大公司暗地里操控政局云云。这些情节现在来看很俗套,对当时的我来说还是很新鲜的。总之是一部题材好、有爆点的优秀电视剧。
第一集刚开始的时候,我就看到弟弟故意抢银行被抓的情节,当时真的很惊讶,没想到电视剧居然能设计出这种的电影般的情节、拍出电影般的质感。所以我对美剧的第一印象就是像电影。其实说穿了,除了长度和放映方式,电影和电视剧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我对电视剧的刻板印象,甚至一直觉得凭借一个镜头就能判断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主要是因为电视剧投资低、制作质量差。如果电视剧也能获得高投资,绝对能拉近与电影的差距。
除此以外,《越狱》还为我普及了美剧的制作与播映方式。美剧通常每周播放一集,边拍边播。根据收视率的高低变化,制作方会随即调整剧情走向。而国产剧通常是用几个月拍完全剧,然后卖给电视台,一口气从头播到尾。要是单纯从作品质量考虑,还是全拍完再上映更有利于整体上的把控。美剧边拍边播是为了控制风险,一旦收视不好就修正剧情或者干脆停拍,从而及时止损。这种商业至上的制作方式,加强了电视剧之间的竞争性,淘汰掉了质量低的作品,能生存下来的都是佼佼者。和一切商业连载相同,这种手法也导致作品难以善始善终。如果电视剧不受欢迎,故事没讲完就被腰斩;如果受欢迎,那就生拉硬扯不肯结尾。这样一来,无论如何都难以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就拿《越狱》来说,第一季结尾越狱成功,已经算是个完整的故事了。第二季在监狱外被通缉,众囚犯逃亡,在剧情上还算是合情合理,监狱内外的对比也让角色形象更丰富立体,但整体水平已经开始下滑了。如果这时见好就收,在第二季结尾兄弟二人逃到外国,整部戏就这样收尾,说是经典也不为过。可是第三季又到了一个新的监狱,又展开一轮越狱,简直如同儿戏。再往后剧情已经千疮百孔,无以为继了,我也就没再看下去。
《越狱》在中国是现象级的作品,让很多人从此喜欢上了美剧。如果仅仅从客观素质上来评价,受后面几季的拖累,《越狱》只算差强人意,能取得这样的成功是赶上了恰当的时机。那时宽带开始普及,中国网民数量极速飞升,开始有了自己的网络文化,利用网络去了解广阔的海外世界。免费、自发地为国外影视动漫添加汉语字幕的字幕组就是在那时起步的。当时热播的美剧就藉此在国内获得了大量观众,看美剧成了年轻人的一项新鲜时髦的爱好。而且美剧并不单单只是一种娱乐,也是了解美国文化的便捷途径,更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大量新鲜有趣、切合实际的语言材料。我能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挤出时间来看美剧,就是因为有学习英语这个光明正大的理由,也确实从中获益匪浅。
我看的第二部美剧是《超能英雄》,这部剧当时给我的惊艳感毫不逊于《越狱》。我对美国的超级英雄影视动漫向来没什么兴趣。这类作品中情节逻辑上的欠缺也就算了,更与我审美相违背的是其中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超能英雄》能吸引我,是因为着重描绘了普通人觉醒超能力的过程,以及超能力对他们个人生活造成的影响,使得情节非常具有真实感。剧中的超能力设定可以说十分朴素,无非是意念力、心灵感应、时空穿梭这些俗套,一旦有了真实感就产生奇特的化学反应,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在叙事方面也相当不俗,多条线索平行发展,最后把看似不相干的人物交织在一起,爆发出激烈的戏剧冲突。可惜的是,这部剧第二季恰好赶上了2007年美国编剧协会大罢工,直接砍掉了一半集数,质量急转直下,从此一蹶不振。
接下来要谈的这部美剧是我看过的所有剧集里集数最多、同是也是重看次数最多的一部,那就是著名的《老友记》。我从高中看到大学,之后时不时地重看,去年还在Netflix上又看了一遍。情景喜剧是有固定套路的,《老友记》并没有脱离窠臼,它的优点就是在既有框架下把每一方面做到最好。《老友记》的笑点很密集,可以说集集有梗,除了后期有些疲软,十年里基本都保持了高水准。六位主角特色鲜明,性格各异,都非常讨喜。男角色中我偏好爱吐槽的钱德勒,女角色中我偏好有洁癖、控制欲强莫妮卡,这两人的恋爱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主线剧情。罗斯和瑞秋偏向于肥皂剧的男女主,两人的分分合合搞到最后很有些让人审美疲劳。菲比是超现实的角色,是用来给剧情添加异想天开的要素的。乔伊开始时是憨直,后来愈演愈烈,变的简直有些弱智了,令我不太喜欢。这么多年看下来,真的觉得其中的角色都是身边熟人了。靠着长期的重复强化来加深与观众间的联系,这正是电视剧的一个长处。
之后陆陆续续看了《丑女贝蒂》《绝望的主妇》等等,肥皂剧的性质比较强,充斥着复杂多变的爱恨情仇,洒起狗血来毫不吝啬,刻意制造一种卡通式的喜剧效果。虽然当初津津有味地一集接着一集看,现在却回想不起太多内容了。《实习医生格蕾》也是当时极热门的剧集,我比较喜欢第一季,实习医生高强度高压力的生活让苦读高中的我感同身受。后来情感戏越来越重,几乎变成了风流医生俏护士,就让我看不下去了。
考上大学之后,我的闲余时间多了,才真正开始大量观看美剧。
先聊一下《迷失》,这部剧与《越狱》《超能英雄》差不多同期,是我高中时代追剧的延续。《迷失》这部美剧比《越狱》投资更高,情节更复杂,更有电影味。情节如此复杂、规模如此庞大的幻想悬疑剧集,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了。尽管我对《迷失》非常不以为然,还是要肯定其历史地位。夸完了就要开始批评了。我想着重谈一下《迷失》的缺点,因为我认为这是美剧一味追求商业效果、用虚假噱头吸引观众的典型例子。
一切分期连载式的作品,无论小说、影视、动漫,为了吸引读者/观众,创作者常用低劣的手法制造悬念,为了寻求一时的刺激效果而破坏作品的整体性。一集美剧不管多拖沓多无聊,结尾处一定要留条尾巴来吸引人去看下一集,每一季的结尾更是要设一个大悬念。要创作一个好故事是很困难的,完满地处理悬念更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出色的头脑。假如不给出解释,只是设置悬念,作品就成了没有技术含量的胡编乱造。比方说,一本侦探小说,写到一起玄乎其玄的杀人案件,完全是超乎想象的不可能犯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可是结尾处给不出合理解答,或是用一些漏洞百出的理由塘塞过去,读者一定大呼上当。
《迷失》就是不断地设置悬念,从不给出正面解释,或者干脆用新悬念来回应旧悬念。在一开始的时候,《迷失》看上去像是一部冒险题材的作品。飞机失事坠落在荒岛上,幸存乘客努力在岛上生存,因为物资短缺、理念不同而出现各种冲突,这是典型的野外生存冒险故事。之后岛上开始出现各种奇异现象,明明是热带却出现北极熊;一股黑烟能幻化成人形;住在地下的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在电脑上输入一组数字,否则就会有大灾难;岛上居然还有一群原住人,背后似乎有邪恶的目的和惊天的阴谋,等等。在这一阶段,《迷失》看上去像是一部科幻剧,甚至干脆出现了时空穿梭的情节。可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一直没有解释清楚,所有人都是云里雾里。在之后突然出现了一黑一白两个神话人物,原来一切都是在他们影响下善与恶的斗争,一下子变成奇幻剧了。最后结尾时连奇幻故事都没说圆,把重点放在感情戏上了,搞出一个情绪浓烈、「感人」的大结局,之前的所有悬念都不了了之。看完这部剧,我识别编剧鬼扯的能力有明显提高。一个坏故事的明线特征就是:不推进主线故事,靠引入新角色来发展情节。《迷失》的特色之一就是不断地回溯角色的背景故事。明明主场景在荒岛上,却把每个角色过去的经历都拍了一遍,主题不外乎是亲子关系、婚姻爱情、家庭冲突,可以说《迷失》有一半的内容其实是家庭伦理剧。《迷失》是群像剧,登场人物之多是惊人的。开场时人物就很多了,每一个季度又继续添加新人物。只要持续地添加人物,拍摄背景故事,这部剧可以一直拍下去。
无论何种形式的创作,其核心价值就是创造出新的东西。可是创新太难了,如果有固定的成功模式,何乐而不为呢。美国影视商业化到如此成熟的地步,以至于影视作品变成了一种可以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迷失》没有新主题新内容,只是靠技巧来新瓶装旧酒,把陈词滥调包装的光鲜动人。表面功夫做的再好,没有内涵始终太苍白。乍看惊艳,再看油腻。过于模式化几乎是所有美剧都难以回避的弱点。
吐槽完了《迷失》,接着谈我大学时的追剧经历。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有线台。虽然我也有看《傲骨贤妻》《生活大爆炸》《摩登家庭》《欢乐合唱团》这些公共台节目,但我看的最多、评价最高的几乎都是有线台自制的电视剧。美国的有线电视台,比如HBO、Showtime、AMC等等,都是收费观看的,靠优质节目吸引观众订阅。有线台的电视剧往往制作精良,而且限制更少,色情暴力无所顾忌,有更大的创作自由。美剧的观看经验多了,最后都会倾向于有线台。
首先是HBO。我看的第一部HBO出品的电视剧应该是《兄弟连》。不过这部是英美合拍,又是名导执导,并不是很有HBO特色,我是把它当成十个小时的电影来看的。随后看了《罗马》,这部历史剧是以戏说为主,战争场面一带而过,主要情节集中于阴谋和艳情。这样说似乎显得格调不高,但是由于精良的制作和出色的表演,整部戏是非常精彩的。
以上两部都比较短,真正体现HBO风格的是长篇剧集,《欲望都市》《六尺之下》《黑道家族》《火线》《权利的游戏》等等。
《欲望都市》采用女性视角,大胆直接地讨论都市生活中的情感问题,有时立意工整到像命题作文,把婚恋的方方面面都探讨一遍,巧妙地利用不同性格的主角来阐述多样的观点。这部电视剧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观念,由此可以理解到影视作品确实会对现实生活造成影响。
《六尺之下》选择了殡仪馆从业人员作为主角,切入点十分独特,主题却是很有现实感的,那就是中产阶级的精神空虚、家庭成员间的疏离隔膜。这种第一世界的烦恼我并没有多少切实感受,虽然拍的很好,人物心理描绘细致入微,我却无法投入,看完了只觉得压抑难受。
我一直持有一种观点,对一部作品的喜爱程度未必与作品本身的质量正相关。我乐于承认,很多艺术水准较低的作品给我带来不少娱乐,而技艺高超的作品却可能由于内容、主题的缘故让我难以欣赏。比方说我对黑帮题材不感冒,连马丁·斯科塞斯这样著名导演拍的黑帮电影都不大看得下去,《黑道家族》这种篇幅的电视剧就更让我吃不消了。虽然不得不承认《黑道家族》的剧本、表演都非常出色,我勉强看了三季就停下来了。
从纯粹艺术的角度,《火线》是几乎算是最令我叹服的一部美剧,可是看完两季之后就弃剧不看了。《火线》的好处在于反戏剧化,籍此强化作品的真实感。前面聊《迷失》的时候提到过,美剧拍的太精致了,太刻意了,故事的每一处高低起伏都是精心安排过的,把故事的吸引力、娱乐性最大化。这样并非不好,甚至可以说是技术成熟的体现,但是把所有故事都按照这个套路加工一遍,必然会导致千篇一律。因为手法上的雷同,把几部不同的美剧剪辑到一起可能都看不出剧本、摄影的差异来。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火线》常常戛然而止,不用戏剧冲突收尾;主题也是复杂的,并不在每集突显一个中心思想。这不是说《火线》拍的粗糙,恰恰相反,《火线》下的功夫很深。一般的看法,下功夫就是从粗糙到精致。然而,从精致再去掉人工修饰、重回朴素自然,这是另一种境界。至于为什么我看不下去,纯粹是因为题材离我太遥远了。我自己的生活已经不容易,看电视是为了放松心情,让我在工作之余去关注巴尔的摩沉重的社会现实,实在太难为人了。
《权利的游戏》是近几年来最热门的美剧之一。在这部剧开播之前我早已经读完当时出版的四部原著小说。已经知道了故事的全部细节,再去看高度浓缩的电视剧版本,这让我很难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在观看过程中,总觉得这里缺了点那里少了点,没有达到我心中期待的高度。其中有些演员表现非常好,最突出的就是小恶魔提利昂,真的把书中角色演活了。有的则偏程式化,演的很扁平,龙女丹妮就让我看的很腻味,连带着几乎讨厌起书中的角色来了。前三季基本上是忠实于原著的,在赶上原著进度之后编剧开始自主发挥,一下子就能感觉出美剧的陈词滥调了。原著具有历史般厚重感,人物命运无法预料这一点更增添了真实感。而脱离了原著的电视剧版则逐渐退化成普通的奇幻剧,战场厮杀、喷火巨龙,各种奇幻特效开始喧宾夺主。还有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原著人物众多,采用不断变换角色视角的写作手法。电视剧在长度受限的情况下也这么搞就很奇怪。一集就那么几十分钟,把分布在天南海北的主角们每个人都拍一遍,分摊到一个人身上就几分钟,不足以推进多少剧情。有时看完一集感觉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后期为了尽快完结,剧情猪突猛进,故事逻辑、人物性格连贯性都弃之不顾,最后的结局简直是场灾难,回味极差。尽管我对这部剧的好感有限,但平心而论,改编长篇小说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我觉得HBO已经做得很好了,起码证明了这是一件在商业上可行的事。等将来技术进步,摄制成本降低,很可能把更多经典长篇小说完整地呈现在荧屏上。
与精致、大气的HBO相比,Showtime就显得更通俗,走生猛浓烈的路线,怎么奔放怎么来。我比较喜欢的Showtime剧集有两部,《嗜血法医》和《国土安全》。
《嗜血法医》是部角度新颖的探案剧,主角本身是个心理失常的连环杀手,通过以暴制暴来控制自己持续不断的杀戮冲动。这种从杀手角度出发的故事,比一般的刑侦探案更刺激。一般探案剧中搜索证据、走访证人是最无聊的部分,在这部剧中变成了杀手之间的过招,一下子增添了戏剧性。观众会不自主地代入到主角身上,有时忽略了主角是变态杀手的事实,甚至希望主角的谋杀计划顺利进行。我最喜欢双面生活的描写,主角作为一个极特殊的人,却偏偏要伪装成最普通的人。现实中虽说没有这么夸张,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私下和公开场合的两面性,这种情节设计恰好搔到痒处。但是主角的罪行终将真相大白,怎样处理结局是件困难的事。很遗憾地,这部剧最终采用了很生硬的情节设计,最后一季是最差的一季。尽管如此,前几季的成就足以让这部剧在我心中占有特别的位置了。
《国土安全》是反恐题材,与老派的《反恐24小时》相比,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主角不再是智勇双全的好莱坞式英雄,而是神经质、心理疾病缠身的女间谍;故事不再有鲜明的善恶对立,而是多方的利益冲突、尔虞我诈。《国土安全》还原了秘密行动中的灰色部分,从香车美女、火爆刺激的007变成灰暗压抑、充满内心挣扎的约翰·勒卡雷式故事。这部剧的缺点是水准起伏不定,第一季时故事最完整,点子最好;初始的故事告一段落后逐渐低潮,搞不清故事要何去何从;第四季主角去国外从事一线工作,故事节奏一下子加快,变的紧张刺激;随后两季又水准下跌,屡屡出现不合理的情节,甚至搞出美人计这种间谍剧的大俗套。最后两季质量有所提高,可是结尾比较平庸。
HBO和Showtime都是老牌有线台,AMC则是以黑马之姿,突然走上前台,连续推出《广告狂人》《绝命毒师》《行尸走肉》等热门美剧。
《广告狂人》的主题与《六尺之下》相类似,也是反映了富裕阶层精神空虚、人生无常,换言之是我不太感冒的内容。这部剧里的人物光鲜亮丽,成功富有,内心却干涸枯燥,整部剧没有一个角色令我喜欢。这部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大概就是精心打造、层层美化的复古氛围,人物的一举一动、每句台词都有股特殊的气质。这股复古风走红时尚界,使得旧款西装、手表、眼镜都随之大卖。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美国人对待这部剧,可能就像是我们看古装剧的感觉吧。
《绝命毒师》是我心中最好的美剧,没有之一。前面提到美剧的常见缺点,最主要的是俗套和烂尾。而《绝命毒师》成功克服了这两点,一直保持住故事的张力,结构完整,收尾恰到好处。这是一个真正的好故事,不但第一次看时会被悬念吸引,即使知道全部剧情之后,重新回顾整部戏,依然觉得有趣。开场时主人公的形象就非常真实、接地气,就是一个普通中年人的样子。他是普通高中的化学老师,收入低,为了补贴家用还要到洗车店打工。他的大儿子有残疾,妻子怀上第二个孩子。这时他发现自己得了癌症,而且已经到了晚期,人生绝望莫过于此。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去制毒,好在死之前给妻子孩子留下一笔钱。剧中详尽地展现了主人公由善至恶的转变过程,一步步突破心理界限,堕落到更深的邪恶。主人公第一次杀人时经历了复杂的内心挣扎,到后面心狠手辣,杀人已经没有了半点犹豫。这其中还充满黑色幽默,各种偶然事件显示出世界的无常。比如主人公放任配角的女友吸毒反胃噎死,她的父亲恰好是航空管理员,他因为女儿去世工作失常导致飞机坠落,而飞机的残片跌落到主人公家里,这段情节相当荒诞讽刺。主人公不仅要躲避法律制裁、面对家庭冲突,更可怕的敌人是与其存在竞争关系的各路毒枭。其中表面上文质彬彬、内心极为狠毒的炸鸡店老板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主人公永远处在危机边缘,剧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总是出人意料。就在最高潮的时候,故事干净利落地收尾了。除了部分集数有节奏过缓的毛病,整部剧几乎无懈可击。
《行尸走肉》是一部在开播之前就引起我关注的剧集。一方面我是僵尸题材的爱好者,不知在电子游戏里屠杀了多少僵尸;另一方面由于《绝命毒师》的高素质,我对AMC原创剧有很高的期待。这部剧并没有让我失望,第一季一开始就下血本打造出漫山遍野的僵尸海,感觉像是加长版的僵尸电影。第二季节奏突然变缓,在农场里拖戏拖了好久,让我几乎弃剧了。第三季引出总督这个大反派,把重点转移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上,展现后启示录时代的众生相,一下子又好看起来。第四季解决总督之后,《行尸走肉》开始陷入情节上的循环:主角群遇到新团体——发生冲突——干掉坏人,吸收好人。如果把动作场面拍的紧张刺激些,这种套路化倒也未尝不可,更糟糕的是拖沓的情节、重复的内心描写,搞的越来越像末世家庭伦理剧,剧情一直在原地打转。《行尸走肉》缺乏有力的主线,不断重复套路,收视率逐年下跌,主要演员逐个离开剧组,最后惨淡收场。
出国之后,生活变得忙碌起来。加上之前看的太多,我对美剧的兴趣逐渐变淡。从客观的角度来讲,说现在是美剧的黄金时代也不为过。Netflix崛起,展开新的一波原创剧热潮。凯文·史派西、马修·麦康纳这样的好莱坞顶级巨星居然也开始演起电视剧来。可是真正能激起我兴趣的剧集却越来越少。
《真探》第一季是近几年罕有的给我惊艳之感的美剧。表面上看是司空见惯的凶杀刑侦题材,实质上却别具一格,带有克苏鲁神话的风味。不断交叉闪回的跳跃式叙事和两位主演令人赞叹的表演造成一种奇特的氛围,虽然没有直接呈现恐怖的画面,却给观众梦魇般的压力。看整部剧的过程像是在黑暗阴森、泥泞潮湿的隧道中前行,最终走到了洒满月光的宁静田野。第二季是与第一季无关的新故事,风格相似,主创人员也没有变更,却因为几个主角的蹩脚演出变得十分别扭、不堪卒视,每场戏都透着尴尬。这种风格极强的作品,一旦某个环节失误就容易破功,悲剧变闹剧,文艺变做作。
《纸牌屋》是一部阵容强大,非常博人眼球的电视剧。由于紧贴政治时事,影射现实,经常引起热议。可是打从一开始我就不太喜欢这部剧,因为这部剧用力过猛,不知节制,品味不够上乘。集集有爆点,集集有悬念,结果就是剧情失控,支离破碎,到最后主人公从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变成贪婪短视的无赖流氓。受凯文·史派西性丑闻的影响,男主角缺席最后一季,结尾简直不知所云。
另一部近来爆红的新剧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老了,那就是《怪奇物语》。《怪奇物语》整部剧没有任何新颖原创的部分,整个就是俗套大合集,说是八十年代科幻片的翻拍版都不为过。可是这样一部剧居然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说明当下的年轻观众对老桥段不了解,或许根本没看过旧作,自然也就不会觉得俗套。潮流发展循环,我似乎已经不再属于年轻观众群了。
比起这些新剧,给我印象更深反而是早些年一些偏冷门的老剧,像是《废柴联盟》和《路易》。《废柴联盟》是带有后设风格的喜剧,充满各种典故,戏仿影视套路,可以说观剧经验越丰富越能从中得到乐趣。里面一些别出心裁的设计,比如整集变成动画,更是给人天马行空之感。《废柴联盟》的主创后来去拍动画《瑞克与莫蒂》,得益于动画在形式上的无所限制,更加放飞想象力,成就了一部当代动画经典。《路易》可以说是路易CK脱口秀的真人版,把脱口秀中的段子用电视剧的形式演绎出来,充分展现路易CK的独特幽默感。有时像是喜剧,有时又似乎是写实生活剧,偶尔又温情一把,形式和内容上都很特别。顺便一提,路易CK后来拍的《百年酒馆》水准更高,甚至让我开始觉得路易CK堪称艺术家了。不过《百年酒馆》离喜剧更远,不是太合我的口味。
以上就是我观看美剧的经历。十来年里看了上百部、数千集,算是对美剧有相当的了解了。从开始时的惊艳到后来的习以为常,现在能更理性地分析美剧的长短处。美剧在制作上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权利的游戏》《行尸走肉》这样的大制作只有美国能拍的出来。看惯了制作精良的美剧,再去看华语剧、日韩剧,总能发觉寒酸、不到位的地方。另一方面,美剧过于商业化,创作受到掣肘,这方面的毛病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就不再赘述了。
刨除掉制作优劣的比较,美剧仍有顾及不到的地方,无法取代各国的本土剧。在文化上,美国沉淀不足,拍不出或者至少很难拍出像样的文艺、历史题材电视剧,很难想象美国会拍出《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在风格上,美剧太粗狂豪放、大开大合了,《东京爱情故事》《深夜食堂》也是美国人拍不出来的。
我近几年最喜欢的电视剧,像是《小海女》和《请回答1988》,都并非美剧。这其中大概有吃腻大鱼大肉后反而喜欢清淡小菜的缘故,也包含我对文化的一种反思。不管怎么说,多样性是人类文化丰富有趣的根源。美国因为经济、国力上的优势,向国外输出文化,导致当地文化萎靡,这并不是件好事。我希望各国的本土剧,尤其是我国华语剧,能够提升制作水平并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拍出在各方面都不逊色于美剧的好片子来。影视创作蓬勃、多样,才是观众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