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谈港剧

说起电视剧,我平时看得最多的是美剧,偶尔也看些日剧、韩剧和英剧。至于香港电视剧,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了。可是回想年少时,能让我废寝忘食地守在电视机前的都是港剧啊。

成长于八九十年代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香港情结。八九十年代时,大陆刚开始改革开放,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流行文化总是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那时正是大陆与香港经济差距最大的时候,香港的流行文化自然像洪水一般涌入。金庸小说、双周一成、四大天王、TVB电视剧都成了一代人的回忆。

艺术水准姑且不论,单就娱乐性来讲,当年的香港电视剧完胜国产大陆剧。当国产影视还找不准定位的时候,香港早就建立起了完善的娱乐产业,影视制作、人才培养、宣传造势一应俱全。港剧分类清晰,精准针对目标观众,尤其擅长豪门剧、武侠剧、刑侦剧和职业剧。与同期的国产剧相比较,港剧中有时髦的人物、精彩的情节、激烈的动作、缠绵的爱情,难怪我当年会沉迷其中。

小时最爱看的是武侠剧。TVB把金庸每部小说都反复拍了数次,九十年代的版本构成了我对金庸的最初记忆。我看的第一部金庸剧是古天乐、李若彤版的《神雕侠侣》,当时我还在上小学。每晚等到新闻联播结束后看上一集《神雕侠侣》成了我珍贵的童年回忆。直到现在《神雕侠侣》也是我最喜欢的金庸作品。接下来看的是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记得当时是春节期间,地方电视台三集连播,每天尽情看个痛快。吕颂贤版《笑傲江湖》和陈小春版《鹿鼎记》都是零零散散偶尔看几集,印象就比较浅了。吴启华版的《倚天屠龙记》播出较晚,当时我已经快上初中了,几乎没有完整看完过,我比较偏好马景涛版。除此之外,改编自古龙小说的《香帅传奇》《圆月弯刀》也给我留下一些印象。不过由于古龙小说风格独特,影视改编都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质量无法与金庸剧相比。

客观来说,TVB当年的武侠剧在制作上有很多不足。当时的电视剧普遍经费紧缺,布景寒酸。金庸小说波澜壮阔,场景横阔大江南北,而TVB硬生生把每一部都拍成了室内剧。TVB编剧词汇之贫乏也常被人取笑,《神雕侠侣》里古天乐张嘴闭嘴都是「混帐」「岂有此理」,令人哭笑不得。TVB武侠剧的背景音乐也很单调,多部电视剧反复重用那几首日本曲子。尽管如此,TVB拍出来的武侠剧却更有武侠味。后来大陆翻拍的数版金庸剧在投资上不知翻了多少倍,结果却不如人意。

依我看来,香港武侠剧的长处有两个方面:

一是武侠文化积淀。金庸、梁羽生都是香港作家,古龙的经典作品也都是在香港杂志连载。以邵氏电影为首的武侠片也是香港流行文化中的主流。此外还有黄玉郎、马荣成的武侠漫画。香港几代人对武侠文化耳濡目染,对武侠作品的理解和感情是远超出大陆影视人的。

二是出色的演员。香港是弹丸之地却人才济济。TVB的一大批演员,不敢说表演艺术如何精湛,但是能站在台前的无不经受过无数摸爬滚打的磨练。TVB演员的表演有套路化的嫌疑,喜怒哀乐都很夸张,但至少都很到位,要什么来什么。每次看TVB的金庸剧,我经常感慨所有角色无论大小无不尽心尽力,一些小配角的表演常令我惊艳。

推而广之,不止武侠剧,港剧的优势基本就在于通俗文化的积累和演员的勤勉。虽然港剧主题立意都很普通,人物故事也常陷入俗套,可是熟能生巧,拍出来的戏都很老成,没有大毛病。就比如师奶爱看的豪门剧,拍来拍去都是争夺家产、爱恨情仇,基本上就是为了满足普通人对富豪生活的幻想。不过拍得熟了,自成一种风格。如今大陆也开始拍什么富豪什么总裁,可是就少了港剧中的气派。可见师奶剧也不是那么容易拍的。

港剧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人情味足,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接地气。比方说,同样是刑侦剧,与美剧中高大上的干练精英相比,港剧中的警察总是有一股市井气。无论剧情多么紧张,总少不了警察在吵吵闹闹的街市吃早点宵夜的情节。警察是一种职业,警察脱下警服也是个普通人,这种桥段拉近了角色与观众的距离。

话虽如此,俗套的生命力终究有限。比起常见的主流类型,我更喜欢两部剑走偏锋的电视剧。

一部是《男亲女爱》,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情景喜剧之一。情景喜剧成功与否,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物设计。只要人物设计的好,人物间相互碰撞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各种笑料自然而然就爆发出来了。《男亲女爱》中大大小小的角色都非常有趣。男主角余乐天由黄子华饰演。黄子华是脱口秀大师,幽默感自成一派,表演夸张却不失分寸,嬉笑怒骂中藏着智慧。余乐天这个角色表面上好吃懒做、油嘴滑舌、贪财好色,实则心地善良,黄子华演起来得心应手。黄子华的表演太强势,对手接不住的话整部戏就会失去平衡。而扮演女主角毛小慧的郑裕玲恰好是一位演喜剧的大高手,锋芒毫不逊色。毛小慧这个角色既有女强人精明干练的一面,也有小女人斤斤计较的一面,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两者的矛盾造成了笑点。配角们的表现也不遑多让,最突出的就是苑琼丹,她饰演的梅日仙内容非常丰富,花样层出不穷,有时简直盖过了主角。此外的奸人坚、詹士安、Apple等角色虽说难免有些脸谱化,发挥出的喜剧作用也都非常好。整部戏长达一百集,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冷场,做到善始善终,这就更加难得了。

另外一部是《我和僵尸有个约会》。TVB在香港一家独大,几乎成了香港电视的代名词。常年受到冷落的亚视其实也有不少经典作品,《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部电视剧故事奇特,天马行空,说是邪典作品也不为过。《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前后三部曲好似大杂烩,其中有身穿超短裙时尚靓丽的驱魔人,有不老不死的僵尸,有灵异鬼怪,有时空穿梭,有感人的爱情,有绚丽的打斗。我刚开始看时就觉得这部电视剧有浓浓的日本动漫味,看着看着发现了明目张胆的借鉴,比如照搬《乔乔奇妙冒险》中赌博的桥段,还有借用《星际牛仔》的插曲。《我和僵尸有个约会》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点子,比如开酒吧的白素贞,电脑里的贞子,结局时打破第四道墙,真是难得编剧如此异想天开。三部相比较,第一部内容新颖,令我眼前一亮;第二部故事结构更复杂精彩,还有任达华的精彩演出;第三部拍摄期间主演万绮雯受伤,故事中女主长期缺席,导致剧情松散、逻辑混乱,好在最后还算是圆满收官。

前面提到的这些电视剧,距今至少有十多年了。比起曾经的火爆,港剧已经大幅度衰退。TVB的财政收入年年下滑,亚视更是惨到倒闭。说起港剧衰退的原因,不外乎内忧与外患。

说到内忧,港剧擅长的类型已经衰退了。港剧把一套旧花样翻来覆去拍了几十年,内容风格僵化,观众已经看腻了。娱乐业总是不进则退,不经过一番彻底的改革,港剧的前景只有越来越糟。更沉重的打击是人才流失,众多香港演员纷纷北上。而且香港演员青黄不接,欠缺新人,只能靠老一辈苦撑。

说到外患,现在网络发达,文化交流畅通,观众可以自由选择,想看什么看什么。面对美剧、韩剧、大陆剧的多重夹击,港剧实在无从招架。去年(2018)香港年度收视冠军是大陆剧《延禧攻略》,由此可见外来剧的强势。

这内忧外患,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一个钱字。如今的香港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经济优势,娱乐产业自然就衰落了。比如人才流失,TVB压榨演员是出了名的,TVB的演员去了大陆薪资可以翻数倍,长此以往TVB自然留不住人。再比如与外来剧的竞争,美剧制作经费已与电影无异,大陆剧的成本也动辄数亿,相比之下港剧一穷二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出于香港情结,我期待将来依然能够看到港味佳作。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普通人无能为力。作为观众我倒是有个小建议,既然成本有限,不妨考虑短小精悍的迷你剧。近年来的一些热门美剧,如《纸牌屋》《真探》《怪奇物语》,每季都是十集左右的长度。日剧、英剧也都历来比较简短。短剧风险降低,可以尝试更新颖的内容,说不定能为港剧带来一线转机。无论如何,希望香港影视能重新振作,再创辉煌。